文献综述
学术写作
文献梳理误区

如何避免文献综述通病,打造学术精品?

2023-12-04 19:15:49

如何避免文献综述通病,打造学术精品?

文献梳理在学术探索里可是核心步骤,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一篇优秀的文献梳理能给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能为研究指明清晰的方向。但在实际的学术写作中,文献梳理存在不少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降低文献梳理的质量,甚至可能对整个研究产生不良影响。下面就来详细剖析文献梳理常见的问题,以及规避这些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助力大家提升学术研究的质量。

一、文献梳理的常见误区

1. 文献梳理缺失

在一些学位论文中,我们时不时会看到作者声称找不到相关的研究资料。这种说法背后,可能是因为作者错误地觉得用“填补空白”这类表述能提高论文的价值。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适得其反。如果没有深入地去检索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想着走捷径,那很难实现真正的创新。一篇缺乏高质量文献梳理的学位论文,它的学术价值必然会大打折扣。

比如,有的学生研究一个新兴领域的课题,只是简单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资料不多,就宣称该领域没有前人研究,自己要填补空白。但实际上,可能是他没有使用专业的学术数据库,或者没有掌握正确的检索方法,错过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样一来,他的论文就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难以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2. 梳理内容脱离主题

部分学位论文在进行文献梳理时,没有紧紧围绕研究主题来选择合适的资料,导致梳理的内容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在写作过程中随意性很强,为了增加篇幅就添加一些不相关的内容,而真正触及核心议题的篇幅却很少,根本无法展现论文的独特价值和深度。

举个例子,有一篇研究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论文,在文献梳理部分,作者大量列举了国内外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却很少涉及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虽然与交通有关,但与论文的核心主题——可持续发展联系并不紧密,这样的文献梳理就偏离了方向,无法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支持。

3. 资料简单堆砌

有些文献梳理只是机械地把不同的观点罗列出来,各个观点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也无法从这些罗列的资料中推导出研究问题。这种简单的资料堆砌,就像是把各种心得简单汇编在一起,对读者的启发非常有限,很难让读者了解问题及论证的全貌。

比如,在一篇关于教育公平的文献梳理中,作者列出了十几位学者关于教育公平的定义、影响因素和解决措施等方面的观点,但没有对这些观点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读者看完后只知道有这些不同的观点,但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这些观点对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帮助。这样的文献梳理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4. 缺乏权威性资料

在个别文献梳理中,作者没有系统地回顾现有的学术成果,忽略了权威性和经典性文献。这会让读者觉得作者对重要文献的掌握和理解不够,整个文献梳理缺乏权威性和学术深度。

例如,在研究经济学领域的某个问题时,作者引用的大多是一些不知名学者的研究报告或者网络文章,而忽略了像亚当·斯密、凯恩斯等经济学大师的经典著作和相关的权威研究成果。这样的文献梳理就显得很单薄,缺乏说服力,也难以体现作者对该领域的深入了解。

5. 梳理与背景混淆

有些学位论文把“文献梳理”和“背景描述”弄混了。比如在研究我国军人薪酬体系时,将军人薪酬体系的发展历程和政策规定当作文献梳理。但实际上,真正的文献梳理应该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和评价,而这种把发展历程和政策规定当作梳理内容的做法,就导致真正的文献梳理被忽视了。

再比如,研究企业管理创新时,作者详细描述了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背景、市场环境等内容,却没有对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学术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这样就把文献梳理变成了背景介绍,无法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

6. 梳理仅陈述无评价

一些文献梳理只是对现有的资料进行重复介绍,缺少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没有对过往的研究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评价,很难凸显出研究的贡献,也丧失了创新的可能性。

比如,在一篇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文献梳理中,作者只是把其他学者关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一一列举出来,没有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也没有指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这样的文献梳理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让读者看到作者对该领域的深入思考,也不利于作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规避文献梳理误区的方法

1. 严谨检索文献

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前人的工作。广泛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多种检索工具和方法,避免出现声称找不到文献的情况。

首先,可以使用专业的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Web of Science等,这些数据库涵盖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其次,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检索关键词和检索策略,扩大检索范围。还可以参考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学术会议论文等,获取更全面的资料。例如,在研究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查阅该领域的权威通史著作,同时关注近年来相关的学术会议论文集,从中获取最新的研究动态。

2. 主题相关资料筛选

围绕研究的核心议题,精心筛选资料。确保文献梳理紧密联系研究主题,突出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在筛选资料时,可以先制定一个筛选标准,比如与研究主题的相关性、资料的时效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等。对于那些与研究主题关系不大的资料,即使它很新颖或者很有影响力,也要果断舍弃。例如,在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时,只选择那些与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直接相关的文献,而对于一些关于传统金融监管的文献,如果与研究主题没有紧密联系,就不纳入文献梳理的范围。

3. 深度分析资料

不要满足于简单地列举资料,要深入挖掘文献中的发展逻辑。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

可以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比如按照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结论等进行分类。然后分析不同类别文献之间的关系,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通过这种方式,发现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提炼出自己的研究问题。例如,在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时,通过对不同学者采用的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研究在样本选取的代表性方面存在不足,进而提出自己关于更科学样本选取的研究问题。

4. 重视资料权威性

系统回顾现有的学术成果,确保文献梳理中包含权威性和经典性文献。这样可以增强学术研究的权威性和深度。

在选择文献时,要优先考虑那些在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同时,也要关注经典著作,因为经典著作往往是该领域的基石,对后续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在研究心理学领域的某个问题时,要参考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大师的经典著作,以及《心理学报》《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等权威期刊上的相关研究。

5. 区分梳理与背景描述

明确文献梳理与背景描述的差异。保证文献梳理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系统整理和评价,而不是简单的背景介绍。

在进行文献梳理时,要聚焦于学术研究成果,分析不同学者的观点、研究方法和结论。而背景描述则是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宏观环境、发展历程等进行介绍。例如,在研究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时,文献梳理要关注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而背景描述可以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医疗行业的现状等内容。

6. 融入个人评价

在文献梳理中加入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过往的研究进行批判性分析。探索研究的创新点,以展现自己的学术贡献。

在评价文献时,可以从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研究视角的独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现有研究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例如,在研究城市规划中的绿色空间设计时,对现有研究中采用的单一指标评价方法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样就体现了自己的创新和学术贡献。

文献梳理在学术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很容易出现各种误区。我们要识别这些误区,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它们的发生。这样才能提升文献梳理的质量,为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在学术写作中,高度重视文献梳理,克服这些误区,走上通往学术卓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