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写作主题
学术论文写作
主次资料来源

如何从作业要求来判断写作主题?

2024-08-17 03:39:45

写作困境的根源

是不是有时候会觉得老师布置学术论文作业时,就像是故意给我们设置障碍呢?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拿到作业要求,反复读了好多遍,可就是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写,完全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其实啊,这种写作困境在学生群体中是很常见的。但大家要知道,学术论文写作并不是一件毫无头绪、无从下手的事情,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可以操控的步骤组成的。要是你发现自己在开始写一篇论文时“束手无策”,很可能是因为你忽略了一个关键步骤,那就是在确定并缩小主题之前,就急着去想论文的论点了。

比如说,老师布置了一篇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作业,要求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些同学可能还没仔细研究作品,也没确定要分析哪个具体人物,就开始思考该提出什么样的论点来论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这样一来,自然就会觉得无从下笔。所以,我们要先明确主题,再去思考论点。

把写作当成一场对话

我们要把学术论文写作看成是一次和材料深度互动的机会。当我们拿到一篇文本时,要对它进行集中且富有启发性的思考,然后表达出自己的个人见解。简单来说,就是把论文写作当作是挑战自我,为学术界关于这个讨论主题的持续对话贡献自己力量的机会,这对于我们个人的智力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写作可不是单纯地去参与别人设定好的游戏。一篇成功的学术论文,需要我们对所选的资料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来进行构思。我们要在关注任务的同时,定位并表达自己的独特兴趣,这才是学术论文的核心所在。

就拿研究历史事件来说,我们不能只是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观点,而是要从自己的角度去提出问题。比如,在研究美国独立战争时,我们可以思考:这场战争对当时美国社会的女性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我们就能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为学术讨论增添新的内容。

主次资料来源的重要性及判断

主要来源

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律师,要在陪审团面前为客户辩护。要是在法庭上,只是凭借自己的信仰和观点随意发表意见,那肯定是最糟糕的做法。我们应该去寻找与案件相关的证据和线索,进行深入的调查,甚至要查阅相关的书籍。在学术论文写作中也是一样,我们需要依赖主次资料来源来支撑我们的论证。

主要学术来源指的是那些未经他人分析的原始资料。像小说、诗歌、自传、法庭案件记录,还有像人口普查、日记和议会记录这样的数据来源都属于主要来源。这些资料能让我们直接接触到信息,从而使我们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比如,我们在研究一部经典小说时,小说本身就是主要来源。我们可以直接从小说的文本中去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通过对小说原文的引用和分析,我们的论证会更加真实可靠。

次要来源

对另一文本进行分析的书籍或文章就属于次要来源。这些次要来源在支持我们的论点和反驳其他观点方面非常有价值。在写学术论文时,我们有责任去识别并回应这些观点。

不过,主次来源的判断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情况下会存在模糊地带。比如有一篇提出创新观点的文章,如果我们分析的是这篇文章的论点,那么它就可以作为主要来源。但如果这篇文章引用了统计数据来支持我们关于其他文本的论点,那它就是次要来源。我们要始终牢记,学术论文的核心是我们自己的原创性论点,而不是次要来源作者的论点。虽然次要来源有它的作用,但我们的论文还是应该聚焦于一个或多个主要来源。

假设我们在写一篇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文,有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了某地区教育改革的案例,我们如果分析这篇文章的分析方法和观点,那它就是主要来源;但如果这篇文章中引用了一些关于该地区学生成绩的数据来支持我们论文中关于教育改革效果的论点,那它就是次要来源。

主题与话题的联系

在法庭上,讨论的话题通常不是“法理学”或“法律制度”这种宏大的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的案件,比如“某某诉某某案”。学术争论也是一样,是具有主题性的。如果我们打算以“某某诉某某案”为话题写文章,却不确定哪些内容该包含,哪些不该包含,那我们就可能会无所适从,甚至只是重复法院的记录。

例如,我们要写一篇关于法律案例的学术论文,如果只是泛泛地谈论法律原则,而不结合具体的案例,就会让文章显得空洞无物。但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具体的案例,却不明确写作主题,比如不知道是要分析案例中的法律适用问题,还是要探讨案例对社会的影响,就会导致文章缺乏针对性。

缩窄题目范围的方法

学术论文的题目必须足够具体和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进行连贯的论证。比如“某某诉某某案中,某某的作用”就是一个有特定范围的题目。但如果“某某某”过于模糊,那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像“The Role of Societal Pressures in the Case of Jones v. Smith”这个题目就过于宽泛,而“Alleged Jury Tampering in the Case of Jones v. Smith”就更具体,更有助于形成有说服力的论点。

以下是一些帮助我们集中主题,找到并缩小它的步骤:

仔细阅读主要资料

我们要先仔细阅读主要资料,在考虑到任务需求后,再读一遍。在阅读过程中,要寻找与任务以及我们个人好奇心和兴趣直接相关的段落。当发现感兴趣的段落时,要记录下它的重要性,以免遗忘。

比如,我们写一篇关于某部文学作品的论文,在阅读作品时,可能会发现一些描写人物心理的段落特别吸引我们。我们可以把这些段落标记出来,并且简单记录一下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是因为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是反映了作品的主题等。

对吸引自己的段落进行注释

我们要对那些吸引我们的段落进行注释,记录下我们的想法、观点和对特定词句的评论。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去审查自己的想法,只要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就行。之后,我们再对这些想法进行整理和归纳。

还是以文学作品为例,对于刚才标记的描写人物心理的段落,我们可以写下自己对人物心理的理解,以及这种描写对作品整体的作用等。也许我们最初的想法比较零散,但通过后续的整理,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联系。

将段落和想法分类

我们要把记录的段落和想法进行分类,尝试剔除那些不适合归类的内容。同时,要思考新出现的类别是否与其他类别有关联、矛盾、呼应、证实或反驳。与其他类别联系最紧密的类别可能就是我们的主题。

比如,我们在研究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把关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段落和想法分别归类。然后我们会发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那么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个联系来确定主题,比如探讨人物形象如何推动情节发展。

查阅相关次要资料

我们还要查阅一些相关的次要资料,了解其他学者的观点,这样就能知道我们可能会面临的反驳意见。在记录时,一定要充分引用信息来源,这比之后再去追溯信息来源要容易得多。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就能有效地确定并缩小写作主题,为学术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我们在确定了要研究人物形象与情节发展的关系这个主题后,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论文,了解其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我们就能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论点,使论文更有深度和说服力。

总之,从作业要求来判断写作主题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各个方面,通过与材料互动、明确主次资料、理清主题与话题的关系以及缩窄题目范围等步骤,逐步找到适合的写作主题。